ego小是什么意思(ego太强的人有什么特点)

ego和格局,我能不能全都要?

思考的原点是一个“贪婪之问”:ego和格局,我能不能全都要?

一、从字节自身的企业组织管理来看

在此先引用即友@-Liu老师的观点:

某节强调小ego,我最想直接惰性的吐槽“缺啥强调啥”。但是想想还是正经说两句的。很多公司是给人配系统、配资源以此放大人的主观价值。而某节它不一样,它是给系统给资源配人,让人像“黑洞”一样无毛化的、原子化的适配系统。

在我看来,过分强调缩小ego,削弱个性和表达,其实就是人的异化、去主体性,将人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去适配现有的生产机器。

这其实也是普遍的大公司病,其他厂即使不在企业文化上强调小ego或者类似表述,也都存在相似问题。

但是张一鸣和字节推崇的“小ego、大格局”,将ego和格局置于对立面,越是推崇规模和效率(所谓格局),就越是压抑自我(ego),这就容易陷入极端。

所以当字节的业务规模和组织规模达到边界时,职场生态问题就成为业界典型(不是说最严重)——个体的ego在短期被规模化释放。

正如老编辑之前动态写:“字节是“用‘优秀’这种幻觉在PUA每一个人”。

不过老编辑总把字节比喻成“邪恶轴心国”,而且认为字节的“邪恶”是因为创始人,这点我不太认同。

单说个体,张一鸣怎么说“小ego”,我觉得都没问题。即使翻他过往语录,发现他对“小ego”的定义解释一直有变化:

他的一些理念固然存在争议,也不需要全认同。但不可否认,张一鸣身上的一些优秀素质值得学习,而且在一众行业大佬里,张的品行私德相对端正。

字节的业务、产品确实带来一定负面影响,张一鸣作为创始人也难免被批评谴责,但我不觉得他就是带着“作恶”的心态:他一个理工男,理性又天真,但不能说这是“恶”吧?

那问题出在哪儿了呢?

企业文化是CEO世界观的外延。张一鸣在把字节快速做大做强的同时,他的个性三观,就像细胞分裂和DNA复制一样,自上而下被传承和发扬,不仅是在字节组织内部,甚至还作为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,外溢到其他公司,业界争相学习效仿。

但是在一些节点,突然像发生基因突变一样,企业文化变质了,管理制度僵化了,员工都在各自位置做着以为正确的事情,却让公司名声变差了。

这样的基因突变越积越多,最后积重难返。即使字节这么多年向外界标榜的企业文化(面子)还是那样,一如初心,但是组织内部(里子)却积蓄了太多问题。

这固然有组织规模快速扩张的因素:人多体量大,超过管理半径,队伍不好带,文化向心力减弱。

但这只是一种“模糊的根因”(或者说“正确的废话”)ego是什么意思,无法去还原实际的问题。因为还没有找到那些关键节点的“基因突变”(虽然也很难搞清楚,需要上帝视角)。

量变决定质变。优秀的管理者在决策复盘中,如果不能厘清量变,最后也就无法逃离质变引发的“平庸的重力”。

二、个体对于“小ego”的标签式滥用

我上一点说,张一鸣他个人怎么理解、怎么定义“小ego”都没问题,因为这是他基于自身体验的思考和贯彻的理念。

但我反对的是,张一鸣带火这句话后,太多人将此奉为圭臬,让“小ego”成为跟“抓手”、“闭环”、“方法论”一样标签式、刻板式的行业黑话

见过很多人这么说,“要努力让自己的ego变小”,或者“不喜欢大ego的人”,就好像“大ego”成了人人厌弃的万恶之源?

但是ego到底是什么?小ego是什么意思?大ego又是什么意思?你们说的是一回事吗?不同人的理解可能各有差异,甚至和张一鸣讲的也不一样。

再说细致一些,如果对于“大ego”的通俗定义是“固执己见、掌控欲强、行事激进、不近人情”等标签,试问哪一个人不会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这些特质?

强调标榜“小ego”的人,自己身上就没有吗?张一鸣始终坚持“小ego”、“要和优秀的人做正确的事”,这算不算一种“大ego”的体现呢?

所以否定大ego的人,是要否定连带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吗?是要彻底否定人性吗?

要知道佛洛依德对于ego的定义本来就是“自我”,介于“Id”(本我)和“”(超我)之间,是个语义中性的词,而不是后来演化出的“小我”/“我执”的内涵。

ego小是什么意思(ego太强的人有什么特点)

这就是为什么我上边说不认同老编辑的观点——创始人邪恶而员工毫无责任。因为当一个标签流行后,太多人去跟风,但缺少了基于自身体验的认知判断和批判精神。

张一鸣再怎么天才,也没有能力让十万人都变成流水线上的“原子人”、“螺丝钉”,他所打造的公司体制和生产机器也做不到。

所以是谁,一边将“小ego”当作座右铭牢记心中,一边又抱怨在大厂环境自我被异化,可你有过自我(ego)吗?

重申一下,我不是批评张一鸣或者任何一个字节/非字节的打工人,也不是反对“小ego”这个观点。我只是想表达:这是标签,而非共识,更不是真理。

回到2021年张一鸣批评行业黑话的演讲《平常心》中,他这样说:

还有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是:对事物的过度抽象,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。我自己的感受是,方法论其实没有那么有用,大部分情况下,甚至可能是没什么用的。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抽象,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。一旦这个杠杆加错,通常是「失之毫厘ego是什么意思,谬以千里」。

其实这种现象有一个对应的说法,叫作「理性的自负」,这也是人的 ego。因为知识有限性是非常明显的,很多是非结构化的知识,过度地使用概念其实是无助于理解的,避免过度抽象使用方法,也是一种平常心。

ego小是什么意思(ego太强的人有什么特点)

套在我对“小ego”标签的批判,是不是也适用?所以,滥用小ego这个标签就是一种大ego的表现。

我们习惯用别人所定义的抽象概念去理解世界,却忽视了主体性和个人化的体验;跟风用标签去描述对自我、他人、外界的想象,却让这种刻板偏见和有色眼镜限制了更加客观真实的认知。

小ego并非全都好,大ego并非全都坏,每个人标准不一样,每个人理解也不一样。你不喜欢一个人,不是因为他大ego,而只是你不喜欢他,你才给他贴上“大ego”的标签。

ego和格局并不是完全对立、大ego和小ego也能相衡相存。

身边人都说我同理心强,我倒是觉得自己ego挺大,看起来矛盾对立的两种个性,其实没毛病。推己及人,少了自我的尺度去体验和感受,也就很难理解对方。

赫尔曼·黑塞的《悉达多》一书里,悉达多不是听了乔达摩的教诲而顿悟,而是自己去体验,尝尽世间万象、人生百态才有了觉悟。

我是为了理解并且接纳自身性格的矛盾性,而去思考背后的关联,并以此构建自我认知,为自己的差异化、个性化存在寻找一份合理性,所以我有这样的观点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季粉留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fenliu.com/4280.html

(0)
季粉留季粉留
上一篇 2小时前
下一篇 2小时前

相关推荐